
晚上七点钟,徐虎骑车准时到他自制的3个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处查看群众的报修信息。 上海西部企业集团供图
一辆“老坦克”(破旧的自行车)、一个“全天候”报修箱、十几年随叫随到、风雨无阻提供服务,没有休息天、没有节假日,这就是他多年来的工作写照。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晚上十九点钟的太阳”,“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是他永恒的信条,他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活雷锋徐虎。
不想锦上添花 只愿雪中送炭
中学毕业后,徐虎务农几年。1975年他被分配到上海市普陀区房管系统工作,做了个水电修理工。然而,在这个平凡得看不出任何波澜的岗位上,他不仅多次成为全国著名劳模,而且成为全国房管行业的标兵和新时期的学习楷模。
一定有人好奇:修电灯、捅马桶也能成为全国劳模、成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是的,凡事越平凡越难做,越是普通越不容易出成绩。
徐虎却在水电工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就,因为付出就有回报。
电工似乎还可以为大家接受,可是疏通下水管道和马桶这种活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徐虎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去居民家修阻塞的抽水马桶的状况:当时那户人家洗手间里的粪便、草纸、污水淌了一地。那时的卫生间面积本来就不大,别说干活,连立脚之地都没有。但是,看看居民焦急的样子,想想自己干的就是这一行,他只好硬着头皮开始干活。居民在边上忙着端茶、敬烟。马桶修好了,居民连声道谢。之后,还特地给房管所写了封感谢信。这件事,给徐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中国青年网记者问徐虎:“您第一次去居民家修阻塞的抽水马桶时,面对无法立足的情况,您当水电工的念头动摇了吗?是什么让您坚定决心不退缩的?”
他告诉记者:“修抽水马桶给我的感觉就是,即使今天来说,这工作也是一种被人们认为是最低档的活儿了。二三十年前,住房条件很差,卫生间非常狭小,有时连转个身都困难,别说还要在里面修理。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问题是那时的卫生间会有阵阵臭味袭来,真让人受不了,但也没办法,因为,这就是我的工作。或许是干久了,习惯了,后来这些困难也都算不了什么。要说有过动摇念头,刚开始还真有过。但后来,每当为住户解决修理问题后,看到住户的那张张笑脸后,这些困难算得了什么呢!”
他接着讲道:“每当我想起那些高温日,住户家中突然停电而烦恼之际,因我及时赶到为他们排忧解难的时候,我就觉得值。有一位老妈妈,也是高温时家里停电,家中刚出生不久的孙子,因闷热而啼哭不上。由于是线路故障,住户自己请了隔壁的维修师傅来修,也一时无法解决。那天,我赶到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为他们家排除了故障。当空调又送出凉爽的风后,老妈妈笑了,她的孙子才停止了啼哭。”
这事过去二十多年后,一次那位老妈妈在路上见到徐虎,还提起了那次维修的事。“其实,我早已记不起此事。巧了,前几天,正是她孙子结婚的大喜日子,她顺手递了两盒喜糖给我,我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这喜糖真甜!!”徐虎说。
谈到服务群众的感受,徐虎说:“当一个人需锦上添花时,你给他赞美,给他支持,他也会感动,但这种感动的过程往往会很短暂;而当你为一个人雪中送炭时,他一定会数年、数十年都不会忘记此事。我不想锦上添花,只愿雪中送炭。”
“晚上十九点钟的太阳”
一个人的平凡工作维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居和幸福,自己的举手之劳解决了群众正常生活中的大问题。
徐虎把居民的焦虑和感激尽收眼底,所以,他想如果能在当天及时为居民们解决水电急修的困难,就可以给群众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于是,他从警民联系箱中得到了灵感,萌生了业余时间为居民挂箱服务的念头。这一想法得到了同在房管部门工作的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当时的房管所所长徐裕鑫也支持他。1985年6月23日,徐虎在房管所及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到光新二村、石泉路75弄和石泉六村,挂了3只“夜间水电急修特约服务箱”,上面由他亲笔写着“凡属本地段的公房住户如有夜间水电急修,请写纸条投入箱内。本人热忱为您服务,每天开箱时间晚上7点。中山房管所徐虎”。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7时,徐虎就骑着“老坦克”,带着工具包,走向3个报修点。然后按照里面的报修信息,挨家挨户上门服务。
起初,人们对徐虎提出的每天晚上义务服务的说法将信将疑,觉得这事有点悬,有的居民耸耸肩,表示不可思议。
晚上7时左右,晚饭后的人们都坐在家里打开电视看看新闻联播,或者出去散步,享受一下休闲的快乐。而徐虎不行,因为此时是他的开箱服务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他不属于家庭,只属于居民--即使女儿生病、妻子躺上手术台、父母住进医院,他都没有失信过一次。他放弃了节假日,十几年如一日,没有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区别。
徐虎告诉记者,他的便民服务箱不是摆设,他也从来没有爽约过。“我在十多年的挂箱服务时间里,从未爽约过一次,即使我因公外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我也会安排徒弟替我开箱。中国有个成语叫‘守信如潮’。每天晚上七点开箱……一定是准时的。守信如潮,就是朋友之间交往,也应该恪守诺言、守信用,何况是我对居民做出的承诺呢!”
有一天傍晚,徐虎的女儿高烧40度,妻子要他赶紧送女儿去医院,他为难地说:马上到开箱的时间了,你请姐姐一起帮忙把女儿送医院吧。我不能因为家中的事影响服务,这是信用。
徐虎的工作日志里记载着从1985年到1993年8个除夕的服务记录。
8个年头,徐虎没有过一个清闲的除夕夜。1988年除夕,徐虎照旧在晚上7点去开箱。咦,有意外惊喜!3只报修箱里没有一张纸条,他放心地回家吃年夜饭了。女儿看到这么“早”回家的父亲,非常高兴,和父亲约定夜里12点一起放鞭炮。结果,夜里10点多钟,又有人敲门了,信谊新村的18户居民家突然断水。徐虎拎起工具包出门了。他爬上断水居民家的屋顶,冒着刺骨的寒风抢修。辞旧迎新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家里还不见徐虎的踪影。女儿提着“八百响”,含泪等着父亲。直到凌晨1时左右,徐虎才回家,带着等了将近一夜的女儿放鞭炮。
徐虎的小小“报修箱”受到居民们的认可和称赞,戏称他为“晚上十九点钟的太阳”,而他却谦虚地说:“我是平凡人,只不过努力做好平凡事。”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徐虎的3只报修箱和他的事迹很快传播开来,感激、赞美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也有很多寻求帮助的求援信,徐虎就大事小情照单全收。
1995年3月的一天,上海市常熟路126弄的两位耄耋老人,从电台中听到徐虎的事迹后,请邻居写了一封求助信给徐虎,说家中水表冻裂漏水,希望得到徐虎帮助。虽说不在徐虎的服务小区,也不属于房管系统维修的范围,但他还是利用星期天去登门帮忙。因小水表无法修复,他就买了一只新水表换上,解除了困扰老人几个月的漏水之忧。瘫痪在床的老伯感动万分,临走时,老太太执意颤巍巍地送徐虎到门外,哽咽着说:“我今天碰到好人了,我没有什么好东西送你,就让我给你磕个头吧。”说完就要跪下,被徐虎一把拉住。
好人徐虎的名声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求助也纷至沓来,其中不乏与徐虎的本职工作无直接关系的求助。
一位来自江西临川的青年在报上看到徐虎的事迹后,给徐虎写信求助。他说自己左脸颊上有一大块色素沉着的太田痣,因此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还未找到对象。他曾在1984年的杂志上看到过上海新昌路某号有两位医生能冶愈这种病,10多年过去了,他希望徐虎能帮他打听一下这两位医生是否还住在原址。
徐虎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个求助。星期天,徐虎骑车到新昌路,遗憾的是那里已成一个工地。他几乎花了一天的时间,终于在附近的一家小店打听到这两位医生已搬到浦东新区,地址不详,而且两位医生早已歇业了。徐虎没有放弃,仍想方设法地向别人打听能治疗这种色素的医院。1997年初,当他从《新民晚报》上看到上海华山医院的激光治疗可缓解病症的消息后,连忙写信邀来了那位临川青年。
对于这些分外事,徐虎曾经表示:只要人民需要、社会需要,就是我的分内事。
开热线、收徒弟,将自己从事物业服务的经验集结出版,徐虎的目的只有一个:能为更多的人服务。
记者问“现在您已经退休,据说您还经常出席公益活动,不知您的便民服务意识何时退休呢?”徐虎道:“前年底,我到龄退休了,在欢送我退休的会上,我表示,将会用我的一生努力,来实践江泽民总书记对我的勉励‘为人民服务 点滴做起 贵在坚持’,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我虽已退休,但作为一名党员、一位劳模,我还将为社会、为群众继续贡献余热,我将会利用徐虎志愿服务工作站(室)这个平台,将多年累积下来的为民服务的心得体会,与更多的新一代志愿者沟通、交流,并通过这个平台,培育出更多的先进典型,服务于更多的居民群众。”
面对群众如潮的好评与赞美,徐虎总是说乐呵呵地说:“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