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方医生”王争艳
发布时间: 2012-10-29 浏览次数: 10

  近日,电影《有这样一个医生》将于本月下旬上映,并将在中央六套电影频道播出。影片以医生王争艳为几位患者精心诊疗的真实病例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好医生一心想着患者,一切为了患者的感人事迹。

  中国青年网记者辗转联系上了电影主人公原型--湖北省武汉市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争艳。从电话中,记者明显地感受到那头王医生的忙碌。电话拨过去时,王争艳刚结束了上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接着一忙就到了下午一点多。“周一到周六的半天都在社区医院出诊,还有三个工作室要坐诊。”王争艳说有时上午的门诊会忙到下午一两点,再遇到座谈会、培训等其他的事情,晚上到家已是深夜十点多了。“没办法,人家大老远赶过来了,总不能不给他们看啊!”几番交谈,王争艳聊的都是她的患者,心里想的也都是患者。这样的状态,她三十年来从未变过。

  言传身教 仁心渐露

  王争艳有着这样一双父母:身为军医的父亲为救灾选择南下,当时挺着大肚子的母亲紧紧相随,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洪湖那片最艰苦的土地。作为一名护士,在手术室工作的O型血的母亲,只要有需要,就会挽起袖子为手术台上的病人输血。“十颗黄豆十人吃了十人香,要与人分享,要给予”说起母亲教导她的这句话,王争艳深表赞同,她始终坚信给病人看病就是一种给予。

  从大城市来到小乡镇,王争艳的父母对此并无多少遗憾,包括日后提及当年日子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母亲依旧表示“不后悔当时的选择。”他们将自身的职业看得很重,能为病人减轻痛苦,再多的辛苦与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样的家庭中,王争艳慢慢长大。从小就生活在医院,高中毕业后又在医院工作了三年,清洁、护理、熬中药……她看了太多病人为病痛所折磨时的挣扎、病患家属面对生离死别时撕心裂肺的痛,她暗暗下定决心,自己日后也要像父母一样,当一名好医生。

  家庭环境的浸染,让王争艳认识了医生的高尚与重要;而她自身的患病经历,更加坚定了医生这个终身职业选择。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争艳考上了大学,这在当时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争艳本人也是雄心壮志,一心想要努力钻研,学有所成。而上天却跟她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因为吃不饱、又过于劳累,王争艳在入学的第二年就患上了肺结核,咳血、消瘦,甚至被血块卡住差点窒息。病痛的折磨下她只能选择退学,曾经的远大志向皆因一场疾病而被阻隔,人生的道路也由此逆转。“小时候也病危过一次,所以对疾病有着真切的体会。大学那次生病,就深刻感受到生命是这样的脆弱,感觉离死亡好近。”有着这样经历的王争艳对病患的痛苦感同身受。正如她所说,自身就是过苦日子的人。

  医者父母心

  我国一代名医裘法祖,曾给王争艳上过大课。王争艳至今依然能背出裘老师在大课上说的一段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 提起这段话,王争艳坦承当初并不十分理解其中的意味,只是想着要成为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

  28年来,只要是上班时间,王争艳左上口袋里总装着一个小电筒,左下口袋里总有一包棉签,右下口袋里备一副听诊器,手腕上戴着的是一块十年前医院建院百年的纪念手表。小电筒、棉签、听诊器、手表,这“四大件”就是她诊断病情的“武器”。诊疗时,她从不打断病人,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有时候遇到年迈的患者,单是陈述病情就至少要10分钟,但王争艳总是耐心听他们讲完,接着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而后再分析病情,甚至还会讲解药物的功效与需要注意的事项。王争艳看病仔细认真,也更加看重坐诊的实效,“我看病都会限号的,比如一上午就看十个病号,要不然无法保证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全面诊疗。”王争艳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道。  

  王争艳有一双女人中少见的骨节粗大的手,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她从不放弃“视、触、叩、听”的基本诊断原则,病人再多,也不会省略这些“原始步骤”,必定要把病人的病史和病情问得明明白白再下笔。“看得病人多了,上下一瞄,就能看出病人的身体状况,对病情有个大概的了解。”王争艳自信地说,病人进诊疗室10分钟,她心里就有谱了。对这一点,黄陂农民刘耀东深有体会。他因持续消瘦四处求医,做过上千元的检查依然无果。王争艳用双手为他“摸”了10分钟,问“您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刘耀东惊讶:“几十年前的事,您怎么晓得?”

  患者王荣华患有世界罕见的“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理论上讲应长期住院。但王荣华穷得连医保中自己支付的部分都拿不出来。王争艳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开出了这样一个方案:抢救,一缓过劲就回家。她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然后再拿处方去药店买药。就是这样一个方案,已维持一个罕见疾病患者的生命十几年。“十几年来,王医生的诊所搬了三四次,她搬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有时是带着丈夫去看病,有时候很想她,就坐车特意去看望她。”王荣华妻子语气中满是感激。

  王争艳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让周围同事及患者无比崇敬,而她面对病人的大爱,更是无人能及。一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好多天解不出大便,因为身体原因又不能太用力,王争艳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不由分说,卷起袖子就为他掏大便,“当时也没有手套,就抓起旁边的塑料袋,实在是不忍心看到他那么痛苦。”

  1994年的一天,一名乙肝患者因心梗突发引起呼吸心跳骤停,情况危急,命悬一线。王争艳马上对他进行心肺复苏,口对口人工呼吸半个小时。同事们都为她担心,毕竟乙肝的传染性作为一名医生都不言自明,当别人问起她“你就不怕他把乙肝传染给你吗?”王争艳这样说:“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病人是第一,当时什么也没想,也来不及想。”

  80多岁的石婆婆双腿肿胀,卧床不起。两个女儿一连找了几家医院的大夫,请求他们给母亲看病都没有医生出诊,她们最后找到了王争艳。去老年公寓的路不好走,姐妹俩特意嘱咐王争艳乘出租车来,车钱由她们来出。王争艳却让同事用助动车顺路带自己一程,然后又步行2里路才赶到。听完前胸后背、测量完血压后,王争艳就俯下身子,不顾扑面而来的异味,一个一个掰开石婆婆肿胀得流水的脚指头查看。姐妹俩看着看着就哭了:“王大夫没戴口罩手套,一点也不嫌脏,我们做女儿的也没能做到啊!”

  每每谈起这些事,王争艳的同事们都不无感慨:“像这样子不顾一切抢救病人,没有多少人能像王争艳这样做。”而在王争艳看来,这都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他们就是病人,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作为医生做这些事情都无可厚非的。”王争艳在电话那头语气平淡地补充说。王争艳周围同事病人都会叮嘱她,一定要注意身体,要多保重。“这个职业就是这样,就是一个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的行业,面对生命总会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一旦有误诊漏诊的情况发生,后果都是很严重的。”王争艳直言自己每次看病都会有很大的压力,但她愿意去承担。

 

  王争艳已年近六十,由于医生这个职业没有休息日,再加上常年劳累,她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最近肩膀、脖子疼得厉害”,王争艳直言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因为要出诊,顾不上休息,她只能回家热敷勉强缓解一下。“每天从早上七八点一直给人看病,诊断,开药,一直在跟病人讲话,也不敢喝水,因为没有时间小便。”这么多年来,王争艳早上都是在家吃完了饭,再来单位坐诊。有时半天下来,她就心慌手抖,出冷汗,下午两点还没有吃中午饭的情况也时常发生,有时甚至连病人都不忍心再让她看了。

  这么多年下来,王争艳肠胃因为饮食不规律,工作忙碌压力大经常出问题,“现在吃饭时就会觉得食道痉挛,就是因为饿得太厉害了。”但她说这些的时候并无半点抱怨,还会觉得每次给病人看完病,自己心里觉得特别幸福,“给他们看好了病,他们都几番感谢,我就感觉被人需要,有一种成就感。”

  近年来,也有南方不少医院给出优厚条件请她“出山”,但她从不考虑,“我离不开这些病人。我不光给他们看病,还经常跟他们沟通,跟他们聊天,向他们讲授健康教育知识,预防疾病发生,还会跟他们聊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等等,都是跟朋友一样的。”王争艳跟很多病人都成了朋友,大家在一起没有丝毫芥蒂。

  “我对他们有亲近感,真心对他们好,他们也都能感受得到。”王争艳除了医治身体上的疾病,还会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有时她能花上半小时四十分钟地跟病人交谈,“我愿意花费这个时间,从中我们之间也建立了一种信任,这种感觉挺好的。”王争艳很善于发现病人身上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想要去解决,反复要求他们按照自己说的去做,用她自己的话讲,就是“声嘶力竭”地劝说她们。她经常放很多病人进门诊室,逐一给他们讲各自的问题,将一些常见疾病及日常预防讲解得一清二楚,她笑言把诊疗变成了“健康大讲堂。”她不时用自身的经历或周围的实际例子跟病人讲解,让他们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为不少人的治疗争取了时机。

  从医多年,王争艳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甚至曾开出2毛7分钱的处方。被患者称为“小处方医生”、“青霉素医生”,因为她看病便宜,行医干净。

  她的这些称号渐渐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但她自己面对这些称呼却显得异常平静,“其实治病就是一门自然科学,处方无所谓大小,我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以最小的代价维持最佳状态。”有时候遇到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王争艳也会给病人开比较贵的药,“病情已经恶化了,只能用更好的药去控制,要不然会更加严重。”王争艳对记者解释道,“我只是本着医生的良心,尽量为病人着想,下笔时既考虑到他的病情,更兼顾他的经济状况。”在王争艳看来,为患者节约一点就是一点,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作为社区医院的工作者,王争艳日常接触的大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我了解他们的生活,因为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王争艳对记者说。

  尽管家庭条件一般,她自己每月的工资还不到两千,王争艳却经常给病人垫付医疗费,“这么多年来,我垫付出去的医药费基本都还了,有时候我都不记得了,他们都还记得。”王争艳在遇到这种情形时从未想太多,但在对病人的病情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上,她却“算计”得明明白白。许多社区居民对医保政策、减免情况并不清楚,王争艳就帮他们分析,“我让他们把所有的病历和开的药全都拿过来,帮他们分析如何解决,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他们的负担。”在别的医生看来,这些事情就是“瞎操心”,医生只要给病人看好病,其他的都无关紧要,但王争艳做到了。

  她不光学到了如何到达“上医之境”,更时时刻刻都一心装着病患。一个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医生,却时刻为自己着想,真心实意帮助自己。病人在跟王争艳接触后,渐渐地从心里开始接纳这位有着慈爱眼神的医生,并慢慢把她当成自己的家人来看待。王争艳的付出有了回应,她播撒的爱也更加浓密。2009年9月,“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采取无记名投票选举,王争艳在两万多名候选医生中脱颖而出。投票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进行,但许多人坐上公交车,辗转大半个武汉,只为了到投票点,亲手投王争艳一票。

  王争艳说,她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全因为病人的爱,而她与病人则再也不能分开。她先后呆过多个门诊站点,每到一处,都有老病人追随,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28年来,许许多多的病人成了王争艳的“铁杆粉丝”,无论她在哪里看病,他们都会跟随她。知道王争艳从不收礼,他们就买好水果蔬菜,等在她下班的路上,看见她,就装成是偶然遇到,嘴上寒暄着,手里却使劲把东西往她车筐里放。每当此时,王争艳心里都会感到温暖而满足。

  粲然之心,乐享生活

  在汉口医院工作时,王争艳一直甘做清苦的基层医生;退休后,更是一路“下沉”,成为一名社区医生。一贯本着心系病人的准则,王争艳一直追随着自己的心,本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王争艳的老公最初在米面厂工作,后来效益不好,就四处打零工,工作一直不稳定,收入也不高。一家三口一直蜗居在不到50平米的小房子里。2009年3月份,同事们再也看不下去她的生活状况,找上门来,借钱给她要她买房子改善一下生活质量,她拗不过同事的好意,贷款买下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却把父母接了过来,自己一家仍旧生活在49.5平米的房子里。

  “周围的亲朋好友,还有一些采访的媒体记者来我家,看到我的生活状态,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感觉挺可怜。我就觉得已经很幸福了。”王争艳不觉得现在的生活多么的艰难,“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不同,我习惯了这种状态,也没觉得怎么样。”王争艳家里5个孩子,身为老大的她面对父亲的早逝,看母亲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长大成人,觉得今天的一切对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现在条件已经足够好了。”王争艳极自然地说到。

  对自己及家人“吝啬刻薄”的王争艳对于病人和生活困难的人却“出手大方”。他们一家都很务实执拗,王争艳谈及丈夫比她还重视奉献,她打了这么一个比方说,“我看到一个很造业(武汉话,可怜的意思)的人,就给了他100块,身上还剩100块。回家后跟老公说起这事,他就会说,‘他那么造业,你怎么不都给他呢?’”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她们的生活才一直都和睦幸福,王争艳的家人对她的工作十分理解,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有时晚上回来牙都顾不得刷,脚都没有洗,累得跟死狗似的。”她打趣说到。家里的家务活都不让她来做,老伴和儿子做好了分工,买菜、做饭、洗碗等等。“要不然怎么办啊,我在医院忙活一整天,回家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做别的事了。”

  王争艳的心态十分平和,她经常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很正常,但是我现在这样就很好了。我自己也难以改变,当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我还是比较随和的。”对物质并不看重的王争艳却有着极其丰富的业余爱好,她爱看书,喜欢文艺活动,演唱、舞蹈、指挥、朗诵……王争艳都能独当一面,每次医院组织文艺活动,都有很多同事拉她“入伙”。王争艳说这些的时候,满是兴奋,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乐)

  记者手记:

  在当下医生“大处方”开药、检查单漫天飞、过度诊疗屡见不鲜的情况下,却有这么一位医生,她秉持“以最小代价维持最佳状态”的原则,一心想着病患,最小的处方甚至只有2毛7分钱。她并不仅仅把“行医”当成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给予,一种传递,给予真情,传递爱心。28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至今仍坚守在一线,让每个病人都能安心、放心、顺心、舒心地看病。要做一个医生不难,而要想成为一名“王争艳式”的医生,没有岁月的积淀,感情的积累,爱心的倾注,真心的浇灌,又何谈“妙手仁心”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