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把院长”周汝珍
发布时间: 2012-10-29 浏览次数: 25

 9月的沧州天蓝水美,记者面前的小男孩脸色红润,中气十足。

  他叫党爱东,今年两岁半,先天性心脏病的残酷阴影自出生便笼罩着他,也因为这个原因,他被亲生父母遗弃在了路边。但此刻记者眼里的爱东,稚嫩的小脸上堆满笑容,面对镜头,他不哭闹不胆怯,还不时地和这个握握手,和那个亲亲脸,尽显孩子的天真。

  这个曾经被抛弃的孩子能成长为今天快乐的小爱东,正因为他的身边有着像周汝珍这样有大爱的的“奶奶”、“妈妈”,有青县康复敬老院这个温暖的小家,有河北青县这个大家庭。

  而在青县康复敬老院里重获新生的不止小爱东一个……

  四代同堂 这里是最温暖的家

  “来,叫阿姨。”怀抱党爱东,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周汝珍笑得很开心,“这是个苦命的孩子,先天性心脏病,刚出生就被扔了,送到我这里来的时候我把他放在自己的心口上才暖回来的啊!”

  沧州、天津、北京……周汝珍和青县的志愿者们为给小爱东治病四处奔波着。周汝珍还记得第一次带小爱东去北京看病的情形,“真是被吓坏了,30万!医生说治好这孩子的病需要30万元!可我当时身上只有3000块啊!”但这并没有击碎大家治愈小爱东的信心,最终在青县志愿者们的帮助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网站成功递交了救助申请并获得了医疗救助。在石家庄的定点医院,小爱东的第一次手术取得了成功。“医生有信心治好他,我们更要养好他,等天气凉快了,就带着他去做第二次手术。”看着日益健康的小爱东,周汝珍笑得慈祥而开怀。

  其实,党爱东只是敬老院的小小一员,在这里有9个孩子和他一样身患疾病,被亲生父母遗弃,这里还住着51位孤寡老人,敬老院的14位工作人员陪伴着他们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来自张虎庄村的老革命于军泉,肠子在革命战争中被打断过,几乎5天就便秘一次,痛苦难忍,必须要灌肠才能排泄屎尿。在医院灌一场肠就要35元,还要送去接回,为了省钱省事,她在医院悄悄地学会了这个技艺,买回了相应的工具和药液,开始独自给老人灌肠。第一次灌肠疼痛,这个脾气火暴的老军人竟一脚就将她踹出了老远,她强忍着委屈哄着老人继续给他灌。有一次,她刚把药液灌进老人肠内,便用手堵着老人的肛门,想让药液在肠胃里多停留一段时间,提高一下效果。可老人不知为什么突然一个挣扎,浓臭的粪水一下子喷了周汝珍一脸一身……即使这样,这个做法一直坚持了整整20年,就这样老人一直健康地活到了89岁。老人在临终时,拉着她的手颤抖着对她说,“闺女呀!我太对不起你了,下辈子就让我变只鸡,给你家下蛋,变头牛,给你家犁地吧!”

 

  像伺候于军泉老人这样大小便,对周汝珍来说,是常事。所以,这些年下来,她也落下了一个外号--“把把院长”,很多不理解的人,说她的工作就是给老人把屎把尿。

  “老人们叫我‘闺女’,孩子们叫我‘奶奶’,而像春虎这样的就叫我‘妈妈’。”周汝珍口中的儿子叫刘春虎,今年不到40岁,本来做了妻子家“倒插门”女婿的他,由于患病瘫痪在床,妻子家人全都丢下他跑了,无依无靠的刘春虎如何活下来都成了问题。来到敬老院之后,周汝珍给他擦身、按摩,事事亲力亲为,这样的温暖让一度心生短见的刘春虎慢慢地活了过来。“妈妈……”“我现在很幸福”忆起当初的日子,母子俩全都热泪盈眶。

  在青县康复敬老院,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69岁的周汝珍用24年的时间,全心照顾了近200位老人、孩子,而支持着她的则是心中的大爱,是全县扶老助幼帮困的爱心氛围。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次帮忙成就24年坚守

  24个寒暑,8000多个日日夜夜,周汝珍24年如一日地留守在这样一个条件艰辛的基层敬老院里,用心照顾着每一个需要她的人。但其实这24年的坚守,来的偶然也必然。

  24年前的青县康复敬老院,名字叫“金牛康复敬老院”,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周汝珍与它结缘。那是1984年,院里何春青大伯因病被送到了县医院,因为家里缺乏人手,他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老伴李树芬没有人伺候,敬老院的负责人通过镇党委求助,找到了当时还在村里担任妇女主任及计生专干的周汝珍,让她临时“帮个忙”,护理一下何春青老人的老伴,一贯古道热肠的周汝珍想也没想就答应了,进了敬老院,她不仅精心地伺候李树芬老人,还帮着其他老人又洗又涮,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没个闲下来的时候!

  很快,何春青老人病愈出院了,周汝珍这个帮忙的也该回去了,可就在她要离开敬老院的时候,一件让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们齐刷刷地站在敬老院门口,拦住她,说什么也不让走。周汝珍的人生自此走向了不一样的道路。

  敬老院经费紧张、条件简陋,护理人员不愿来,院长也是走了一个又一个,老人们一直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而周汝珍的到来宛如一阵春风吹进院里,老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怎么会舍得她走。一边是急需照料的老人,一边是自己的八口之家,当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已经是万元户的周汝珍做出了让很多人意外的选择--留下来,“谁让我还是共产党员呢!”

  3袋面、5块钱、漏雨的房子、瘫痪的老人,真正当了家,她才知道自己接过了怎样一块烫手的“山芋”。但这个女强人从不会打退堂鼓。她狠下心来,发誓要在敬老院里打个翻身仗。她跑镇上、跑民政局、跑企业……想方设法争取资金,她还想法做通家人的工作,从自己的家里拿来钱,修房子、刷墙皮、购炊事用具、整修庭院……很快,敬老院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修复房屋、置办家资都是一时的,而让老人们幸福的生活却是一项没有尽头的持久战,这场仗,周汝珍一投身,便坚持了24年。

  一个老人突发脑栓塞,不想活了,不吃饭。周汝珍“咕咚”一声跪在老人床前,哭着说:“您老要是不吃饭,我就不起来……在周汝珍的精心照顾下,老人又活了8年。”

  孤寡老人刘广凤无依无靠,周汝珍便将老人接到了敬老院,在她的屋子里专门盘上炉子,每天为她烤衣服、被褥,陪着她睡。终于有一天,这个经常神志不清的老人,开口说:“你真是我的亲闺女呀!”

  她为常年瘫痪的李树芬老人准备了好几套被褥,亲手缝制了七八个小垫子,亲自把换下来的衣服、被褥洗净晾干,不分寒暑。让这样一个浑身是病的老人,竟一直活到96岁。老人家人拉着周汝珍的手哭着说:“有儿有女也不过如此啊!还是你最亲啊!”

  在敬老院条件艰苦时,为了省水省电,她常把老人们沾染了粪便的衣物拿到河里或池塘里洗,冬天则敲个冰窟窿,用刺骨的冰水洗。多年下来,她的手指被冰水冻得变了形,并患上了风湿病。但就是这样,她每天依然精神饱满地出现在老人们面前,或唱戏唱歌,或说笑话讲故事,设法让老人们发出笑声,永远让他们感觉到敬老院里的浓情蜜意。

  2007年,金牛镇养老院更名为青县康复敬老院,民政局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痴呆症的、甚至精神有问题的都安排了过来。周汝珍不嫌不拣,都乐呵呵地收。敬老院现有的老人和孩子,都是最难照顾的,但她从没一句怨言。

  时间是尺,人心是秤。,再默默无闻地奉献也会闪光。2008年,周汝珍荣登“中国好人榜”,2009年获“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2010年10月被中华慈孝节组委会评为十大慈孝人物提名奖,2011年被评为河北十大新闻人物。越来越多的人为她的事迹所感动,越来越多人的跟随着她的足迹来奉献。

  后继有人 让爱在爱心之城永存

  时光流逝,如今的敬老院已经完全变了样,房屋精心整修过,有了老人活动室、会议室,房间里有了空调和暖气、呼叫报警器;院落砌过,屋里屋外都非常整洁,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老人们有的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有的在屋里躺着听收音机,都是一副安详自得的模样。

  51个老人、10个孩子,周汝珍肩上的担子还是那样重,但心头的压力却小了很多,孩子们休息的小屋里,满是县里、市里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送来的玩具与日用品,“现在经常会有青年志愿者们过来帮忙照顾老人和孩子,青县阳光快乐QQ群的志愿者们更是定期来帮忙,有事情也帮我们联络。”

  周汝珍的老伴赵怡如也来到了院里帮忙,做起了“夫妻档”。粗略统计,周汝珍在这里已精心伺候了180位老人,为135人养老送终。退休办了14年的周汝珍其实再也没想过退休。“老人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这里,能干多久就干多久。”

  周汝珍的儿媳现在是县里的正科级领导干部,非常敬佩婆婆,与周汝珍情同母女。周汝珍已经做了计划,儿媳已经49岁了,很快就退二线了,等她退了休,就动员她到养老院来,当自己的接班人。

  在青县,周汝珍是个“特例”,周汝珍又是个“常态”。个个是好人、处处有好事,青县是一个小县城,但青县却又是一个大爱之城,在这里周汝珍并不孤单。

 

 

  据青县县委书记李新平介绍,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真善美,常抓不松劲,努力打造“道德青县 爱心之城”,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推出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道德模范1300多位。在这当中,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的就有60多人。 
  周汝珍是青县的普通一员,周汝珍也是青县大爱的一个小小缩影。她用自己的博大的胸怀,浓浓的爱心,超绝的坚持,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什么叫“伟大”,什么叫“高尚”,什么叫“奉献”!一句轻轻的承诺,就让她从满头青丝一直走到霜染鬓角;一声轻轻的应允,就让她从刚逾不惑一直走到年近古稀。在这物欲横流、红尘滚滚的人世间,她为自己铸造和树立了一座金光闪闪的无字丰碑!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洪侠) 

  【记者手记】2012年9月,记者第一次到了沧州、到了青县,见到了周汝珍老人,小小的敬老院里,整个氛围是那么的温馨,似乎那一天的天空都显得异常地蓝。老人们三三两两地看电视、做运动,孩子们在周奶奶和各位爱心妈妈的怀里是那么地轻松愉悦。

  这就是个大家庭,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周汝珍用自己的爱与奉献将青县康复敬老院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