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案例
发布人:心理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03   浏览次数:141

  一般资料:患者,男,29岁,未婚,大学毕业后已工作一年。

  求助者自述:求助者大学毕业后已工作一年,月收入2000元。父母在农村务农,家庭经济一般,求助者从小性格内向,家教严格。此前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目前仍身体健康,在单位基本能完成工作任务。一个月前的一天早晨,为了赶时间,就提前上班,但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还没到。于是他就问经理文件纸放在何处。经理批评他说:“难道要我把文件纸给你送到桌子上,你自己不会找吗?你自己做事怎么这么没谱……”由于平时就不怎么会和领导打交道,被领导一批评更不知道怎么办了,当时脸特别红,情绪也紧张起来。事后,自己非常后悔,觉得自己不该问,害怕得罪了领导。至今心情烦闷,自责,焦虑。精神很痛苦,失眠,工作能力有所下降,对未来也迷茫,从此认为自己能力低,素质差,有自卑心理。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走出困境。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是低着头,显得有些拘谨,但情绪稳定,待人接物比较有礼貌。坐下来说话的时候,双腿紧闭,眉头紧锁,眼神暗淡,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目光接触中有接受咨询、改变现状的要求。

心理测验结果: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8,标准分60,提示有中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4,标准分55,提示有轻度抑郁。

SCL90测试各因子分:焦虑因子分2.3,抑郁因子分1.6,人际关系分1.4,躯体症状分1.4,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1

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对该案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清说明理由。

答:(1)对该案例的初步印象是一般心理问题。

(2)理由如下:

①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相一致,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有自知力,能够主动就医;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排除李某具有重性精神病。

②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原因即由于被领导批评引起的,表现出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该求助者的反应具有现实性,病程一个月,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其它方面,对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③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请对本案例进行病因分析。

答:该求助者出现一般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1)生物原因

求助者为男性,29岁,从小性格内向。

(2)社会原因

①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上班被领导批评,情绪紧张,担心以后的工作。

②家庭教育的原因:家教严格,从小性格内向。

(3)心理原因

由于被领导批评,害怕得罪了领导。至今心情烦闷,自责,焦虑。精神很痛苦,失眠,工作能力有所下降,对未来也迷茫,从此认为自己能力低,素质差,有自卑心理。

.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答: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如下:由于被领导批评,情绪紧张,至今心情烦闷,自责,焦虑。精神很痛苦,失眠,工作能力有所下降,对未来也迷茫,从此认为自己能力低,素质差,有自卑心理。

.简述心理咨询如何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答: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是心理咨询的重要任务之一,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具体过程如下:

(1)选择适当的时机。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有效行为模式”的最佳时机是求助者形成了合理的想法,可是他仍然不能行动起来,并为此而深感苦恼时。

(2)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合理有效行为模式”是由若干具体的有效行动组成的,因此,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

(3)心理咨询师应当按制定计划行事,逐个地协助求助者实施每个有效行动。

(4)及时进行反馈。合理的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形成后,要对它的行为结果有一个及时的反馈。它的反馈信息,就可以使求助者坚定地相信自己有能力自律,进而确立满意的自我评价、合理的自我接纳以及在道德水平上的自我肯定。与此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社会需求,清除道德冲突,维持持久的心理平衡,并且建立了维护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支持系统。

只要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鼓励求助者采取有效行为,就可使他摆脱苦恼,达到新的平衡。解除心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求助者能否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欲望,而在于求助者能否将合理的思想和欲望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