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引发心理疾病
发布人:心理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03   浏览次数:820

 一般资料:张某,男,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家庭条件良好,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从小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学习认真刻苦,家教严格,父亲常年在外工作,与母亲生活。无家族精神病史。

求助者主诉:两个月以来不愿上学,没有学习兴趣,晚上睡不着觉。

求助者自述:半年前,在学校游泳馆游泳时,看到学校游泳队的女队员正在训练,发现其中一名女队员长相漂亮,而且很有气质。所以前发了与她交往的想法,后来每天在游泳馆门前等待这位女队员,想等待机会与其相识。有一次在校园遇到这位女队员,开始与她攀谈,后来两人放学后一路回家,二人彼此逐渐熟悉。

三个月前,向这位女同学表达自己的情感,希望与其建立恋爱关系,遭到拒绝。女方称现在年龄还小,而且还处于在学阶段,根本不能谈恋爱。并且要求以后减少见面的次数。很受打击,上课开始走神,不完成作业。一次班主任见到张某与这个女同学在学校吵架,后来找到自己谈话并请来家长询问情况并询问最近为什么学习成绩下降,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自己说明了事情的经过。老师听后,对自己进行了教育,但是回到家,母亲却认为自己在早恋,而严厉的责骂了自己。张某感到内心委屈。两月前,开始不愿意去上学,在家里开始还能够自己看书学习,但后来在家也没有心气看书学习了,仍然不想再去学校上学,晚上睡不着觉。最近又临近期末考试,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很不好,但是无法摆脱,怎么努力也没有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在家经常玩电脑游戏,希望自己不再想恋爱的事惰,但始终无法摆脱,放不下这份感情,内心十分焦虑与痛苦。在母亲的陪伴下,前来咨询。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张某衣着整洁,但情绪低落,但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意识清楚。无幻听,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很强的求助动机,希望自己早日摆脱这种不良的情绪。

张某从小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很听话,学习认真刻苦。家庭条件良好没有遇到过很大的挫折。最近开始情绪低沉.有时候爱发脾气,不愿意与家长说话。白天常常玩电脑游戏。

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测试SCL90EPQ

SCL90量表各项因子分:躯体化2.4,强迫症状1.7,人际敏感2.5,抑郁2.6,焦虑3.8,敌对1.3,恐怖1.3,偏执1.0,精神病性1.7,其他1.6;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7个,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EPQN65 E30 P40 L30求助者为内向不稳定性人格。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对该求助者的初步印象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答:(1)结合求助者的症状表现,对该求助者的初步印象是严重心理问题。

(2)理由如下:

①根据张某的临床资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张某本人对症状自知,有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可排除张某有重性精神病。

②根据张某的症状及心理测验的结果,分析张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与女同学的关系造成,并且在母亲的责骂后开始出现症状,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症状持续时间两个多月,出现泛化,求助者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引发,已经影响到社会功能,故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对该求助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答:对该求助者需要做以下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的症状,只是不愿学习,生活其他方面没有出现意志减弱,兴趣下降等症状。因此排除抑郁症。

.如何评定一种心理诊断是否具有科学性质?

答:一种心理诊断是否具有科学性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评定:

(1)任何单项测定均应有可比较的常模,常模必须是通过信度和效度都靠得住的量表或测验做出的。

(2)诊断几乎无法根据一个单项测定而得出,它只能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这就要求各单项测定之间必须有内在逻辑性。同时,测定结果与临床症状应有相对一致性,为此,测定必须接受上述所谓内在逻辑性和相对一致性的检验。

(3)心理学各基础学科所验证了的规律是心理诊断方法的出发点,所以,心理诊断的提出和方法设计都应以各基础学科的规律和操作原则为依据。

(4)心理诊断应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论述正确使用心理测验的操作要求。

答:正确使用心理测验的操作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1)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求助者有权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心理测量和为什么选用这种而不是其他测量手段,因此咨询人员必须满足求助者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权利,只有当求助者表示同意并愿意密切配合时,才可以实施测评工作。

(2)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①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如,求助者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可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

②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

③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如SCL90),可以查找两年以来是否有重大生活事件发生,或是否有应激的叠加效应发生等等。

④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当临床表现超出心理问题常规表现时,若怀疑有精神疾病,可使用MMPI;若觉得智力有问题时,可用智力量表;若怀疑是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选用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等等。

总之,在心理诊断中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应当有一定针对性,应围绕已形成的初步印象或求助者的某些特殊表现来选用。在初诊接待中,咨询人员先通过摄人性会谈法,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理解和判断之后,为确定理解和判断的可靠性,再选择相应的问卷或量表做进一步探索。

(3)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而后再进行测评。

(4)不得乱用心理测验,是指:

①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

②单纯依据心理测验结果,不与临床表现相对照,片面地给出诊断和制定矫治措施;

③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信度、效度)以及常模的时限便在临床上使用;

④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

⑤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

⑥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地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

⑦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

⑧将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5)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是指:

①在不理解各种心理测验本身独有的功能,对临床表现尚未形成印象时,便将各和

验工具一齐实施,欲从中寻求可能的临床线索,这种抛弃摄人性会谈法、调查法和观察法,

只依靠测验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②只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地、目的性不强地使用心理测验,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