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习的不适应
发布人:心理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03   浏览次数:126

      董某,男,19岁,理科一年级大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两门不及格,情绪低落,联想到报考大学志愿时未报考自己有兴趣的人文科学某专业,而是遵从了父母的意见报考了理科。这一专业又是当前不的基础科学,担心毕业后找工作不理想。种种思想负担,使其成绩更加糟糕,造成了头痛、失眠,校医院大夫说他神经衰弱,更加剧了心理负担。渐渐的,董某产生了厌学的念头。

    点评:厌学是学习障碍的一种,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它是学生勤奋进取的阻力,它能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情绪压抑、意志消沉、烦恼忧郁,对人生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

    大学生厌学表现多种多样,在实际中表现为以下一些情形:一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理想,缺乏动力而形成在大学四年混一混的心理,一味追求所谓的潇洒、得过且过;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困难,成绩出现不及格现象;三是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厌倦学习;四是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五是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前途焦虑不安等几个方面。

出现以上问题,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摆脱各种厌学的情绪:

1)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对所学专业的看法(认知)、对所学专业的喜爱(情感)以及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行为),其中情感最为重要,如果对自己的专业缺乏感情是很难学好的。

2)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人类需要的反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将转为喜,就能根治厌学心理。

3)讲究学习方法

    首先,要学会科学利用时间。在大脑兴奋、精力充沛时,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使学习紧张而富有弹性。在精力不足时,大脑有些疲倦时,就进行一般日常学习,如整理材料、摘录等,使得大脑得到充分休息,恢复精力。

    其次,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储备足够的能够深入研究的多方面知识,并及时进行心理调节。

        最后,对于暂时不能理解而又不影响深入学习的知识,不妨将其跳过去,放在一边。有时,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前面的难点会不攻自破。